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8年2月號
致知:知天地、知命、知性
上一篇講到致知及其要點:知天地、知命、知性、明德、明道、明教、知人、知物。如何達到知?我們得到智識的方法不外乎學而知之及困而知之,而這二種方法均需要格物之全套功夫。所謂「致知在格物」,要達到知,必須做到格物,從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中得到智識,切磋琢磨,鍥而不捨,乃能學道而自修,達致至善之境地。人類在求生進化過程中,處處在學,日日在學,所以智能知識時時在進步,若一旦不求進,即相對在退步,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知天地:我們既活在天地間,為人群一分子,首先就要理解「人」以及對「人」有正確的認識。但要做到理解和認識,必須先跳出「人」之範圍,理解其所處之環境,以此為基點,由客觀立場看「人」,才不會「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而自身陷入迷茫。所謂「知天地」,就是理解自己所處的大環境。所以《中庸》雲:「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我們生活於如此偉大生動的宇宙中,天地之表徵尚多,有厚博、高明、悠久;「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如此天地必定有影響我們的地方,有足以啓示我們,讓我們效法之處,而這大環境也必定有我們需要配合之處,所以理解天地人相應,知天地然後知人也。故我們應當時時認識環境,順應天理,「取法於天」「以聽天命」,則可以「與天地合其德」矣。
知命:所謂知命者,「命」字的實際含義,其實無涉迷信,廣義來說,實則指「趨勢」。過去種如何之因,今日則得如何之果,此為命也,不僅不迷信,還極合乎理學之道理。我們看算命,均要瞭解一般人事變化之通則,根據當事人的過去,判斷此人未來之禍福吉凶。若從表面來看,似甚玄虛,但實則有科學之根據。有史以來,世之聖賢豪傑,先知先覺,皆能洞燭先機,順應趨勢,故能領袖群倫,為民先導。所有管理和政策,均需「順應天理,應乎人情」,亦即孟子所謂「天與人歸」之意,即「天命」也。然而道之能行與否,必須達到一定條件,適應時勢所趨,且非一人之力能左右。而趨勢之形成,非一朝一夕之故,其因素可能非常復雜,不易先知。
知性:性為生物生存之本能,非人類獨有。告子曾以「生之謂性」及「食色性也」定義,孟子卻認為這樣的定義雖無不當,但過於籠統,無別人類與禽獸。人若僅知發揮求食求偶之本能,則與禽獸無別,何能自稱為萬物之靈?所以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人和獸最大的差異就在仁義道德。仁義即為人之本性,其發自於自然,故有仁才是人。子曰:「仁者,人也。」孟子曰:「仁也者,人也。」人類不斷地繁衍,資源分配常有不足或
不均,從而問題產生,如何使人人發揮順應本能本性,但又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達到中庸,以達致共生共存之目標。節制其本能本性,使之不妨礙他人生存,如此謂之「忍性」。順應本能本性,致共生共存,謂之「率性」。而這三者均求在物質與精神兩方面增進生產與均勻分配為其最終之目的。所以謂「率性之謂道」。